海南招標采購網(wǎng):走進陵水,看疍行四海!:海南沿海沿江地帶居住著一個特殊的族群——疍家人千百年來他們依水而居,舟楫為家,靠岸成村他們建漁排、搭木屋,以漁為生疍家人祖祖輩輩逐水生活形成了區(qū)別于陸地的獨特習俗擁有水上婚嫁、疍家調(diào)等獨具特色的疍家文化圖片附件近日我國首個以疍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海南疍.." />

辦理會員咨詢熱線:4000-156-001

走進陵水,看疍行四海!

2023-10-10 海南-海口-瓊山區(qū)
所在地區(qū): 海南-海口-瓊山區(qū) 發(fā)布日期: 2023年10月10日
建設(shè)快訊正文

海南沿海沿江地帶居住著一個特殊的族群——疍家人千百年來他們依水而居,舟楫為家,靠岸成村他們建漁排、搭木屋,以漁為生疍家人祖祖輩輩逐水生活形成了區(qū)別于陸地的獨特習俗擁有水上婚嫁、疍家調(diào)等獨具特色的疍家文化

圖片附件

近日我國首個以疍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海南疍家博物館在陵水新村潟湖水岸開館為我們了解疍家歷史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窗口

(10月9日)出版的

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推出《疍行四海》特別報道

帶你了解疍家歷史文化

↓↓↓

圖片附件

2023年10月9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封面版版面圖

疍家風情一館藏

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港畔,形似“疍家帽”的海南疍家博物館吐納著大海的氣息,海風吹來悠揚的疍歌,串起疍家人世代耕海的文化記憶。市民游客穿過展廳之門,就能走進那悠然的疍家歲月。在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農(nóng)耕國度里,疍家人以獨特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份豐厚且獨特的中國水上文化遺產(chǎn)。

圖片附件

俯瞰位于陵水新村鎮(zhèn)海邊的海南疍家博物館。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近日,坐落于新村鎮(zhèn)潟湖水岸的海南疍家博物館開館,這是全國首個以疍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該館主展廳中,以“浮槎南海、水上疍家”為主題的海南疍家歷史文化陳列展正式亮相。陳列展分為“源流篇”“風情篇”和“天下篇”,以展演融合、展游合一的方式,講述呈現(xiàn)了海南疍家的源起和發(fā)展過程,疍家生存方式、民俗風情和新貌,以及各地水上族群文化等內(nèi)容。360件(套)文物展品、大型展演裝置、智能互動項目……這座臨“海上村落”而建的博物館,為觀者展示疍家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也讓走向遼遠的疍民重返精神原鄉(xiāng)。

圖片附件

海南疍家博物館展廳一角。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向下滑動閱讀全文

↓↓↓

圖片附件

2023年10月9日海南日報B02/B15版版面圖

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港畔,形似“疍家帽”的海南疍家博物館吐納著大海的氣息,海風吹來悠揚的疍歌,串起疍家人世代耕海的文化記憶。市民游客穿過展廳之門,就能走進那悠然的疍家歲月。在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農(nóng)耕國度里,疍家人以獨特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份豐厚且獨特的中國水上文化遺產(chǎn)。

圖片附件

俯瞰位于陵水新村鎮(zhèn)海邊的海南疍家博物館。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

近日,坐落于新村鎮(zhèn)潟湖水岸的海南疍家博物館開館,這是全國首個以疍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該館主展廳中,以“浮槎南海、水上疍家”為主題的海南疍家歷史文化陳列展正式亮相。陳列展分為“源流篇”“風情篇”和“天下篇”,以展演融合、展游合一的方式,講述呈現(xiàn)了海南疍家的源起和發(fā)展過程,疍家生存方式、民俗風情和新貌,以及各地水上族群文化等內(nèi)容。360件(套)文物展品、大型展演裝置、智能互動項目……這座臨“海上村落”而建的博物館,為觀者展示疍家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也讓走向遼遠的疍民重返精神原鄉(xiāng)。

圖片附件

海南疍家博物館展廳一角。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

圖片附件

游客在參觀海南疍家歷史文化陳列展。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

誕生?自遠古來,自強不息

初入館內(nèi),置身于以“漲海推舟、百舸爭流”為主題的序廳,三折幕大屏將一卷卷潮起潮落的疍家生活圖景鋪展開來。左側(cè)的闖海雕塑頗具動感,藝術(shù)化呈現(xiàn)疍家人劈波斬浪、團結(jié)無畏的瞬間。穿過門,主展廳以藍色為主色調(diào),濃郁的海洋氣息撲面而來,疍家歷史文化巡游就此開啟。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第一部分“源流篇”——誕生南海,講述了海南疍家的來源及發(fā)展。觀者可循著史前至明清的時間線,探尋疍家人繁衍生息的脈絡(luò)。

遠古的疍家先民篳路藍縷,開啟了耕耘大海的序曲。眼前,微縮復原版的舊石器時代落筆洞人生活場景,展示處于萌芽期的海南海洋文化。來到新石器時代,一幅立體地圖以考古發(fā)掘的貝殼墻為底,環(huán)海南島的貝丘遺址分布其上,陵水、三亞一帶因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海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貝丘遺址數(shù)量眾多。

先秦百越時期,海南島是西甌、駱越分支所在地,他們是海南疍民的祖先,既有“離耳”“雕題”“儋耳”等百越族群的特征,也有珠貝舟楫、捕魚嗜鮮等海洋文化特征。

如何讓先秦疍家傳說變得更有趣?透明展板上的《山海經(jīng)》《博物志》等內(nèi)容皆可考證,光影裝置播放獨木舟、樹皮衣等畫面,觀眾可以在觸摸屏上根據(jù)提示圖案繪魚鱗紋,加深對雕題等風俗的感受。

秦漢至南北朝,隨著社會變遷,不斷有人來到海南成為疍民。大秦孑民、南越遺民、儋耳珠崖、鮫人采珠、盧亭戶……5根竹簡造型的柱子矗立,分別記載著不同時期疍民的形成及稱謂。

繼續(xù)沿著時間線游覽,隋唐宋元是歷史上疍家發(fā)展較為重要的時期。隋唐時,嶺南疍民始見于史籍,宋代出現(xiàn)了第一個主要名稱——“蜑(疍)戶”。宋元兩代,朝廷設(shè)專司管轄疍民,蜑兵運糧、烏蜑采珠是當時疍民的境遇。除了文獻資料,繪畫、木刻等藝術(shù)品,再現(xiàn)了《過陵水詩》、“崖門海戰(zhàn)”等精彩瞬間。

從漢至元,采珠一直是朝廷加于疍民的沉重負擔。展廳一隅特別設(shè)置了這一主題的沉浸式投影影院,觀眾可站在船頭,跟隨采珠者“潛”入海里!安粌H感受到了與海搏擊面臨的兇險,還了解了古代疍民采珠的高超技藝!庇慰屯趺飨sw驗后說。

明清時期,疍民被削除賤籍,獲準上岸生活。他們有的和漢族、黎族雜居,有的加入朝廷水軍,參與抵御?堋M瑫r,疍民足跡遍布各處港灣、河口,其活動范圍明顯擴大。展廳內(nèi),清人鄭一嫂帶領(lǐng)疍民抗英的事跡被創(chuàng)作成系列藝術(shù)畫,結(jié)合征集到的鐵炮等文物,展現(xiàn)了疍民的愛國情懷。

圖片附件

海南疍家博物館展出的疍家漁船模型。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

生存?疍在天涯,耕海牧漁

世代生活在海上的疍家人,形成了區(qū)別于陸地居民的習俗。以“疍在天涯”為主題的第二部分“風情篇”,無疑是整個陳列展最為精彩和鮮活的部分。該篇通過大量的藝術(shù)造景、仿真模型、互動裝置、實物文物等,生動展現(xiàn)了海南疍家的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習俗。

“太逼真了!好像真站在漁排上!碧と氲谝粏卧跋蚝6钡目臻g內(nèi),展廳地面局部抬高,只見腳底下“木板”搭起縱橫交錯的“網(wǎng)格”,數(shù)十條“魚兒”在水中暢游,原來這是地面LED屏營造的虛擬網(wǎng)箱,使觀眾仿佛漂浮于漁排之上,體現(xiàn)了疍家親水的文化特色。

一旁,經(jīng)做舊處理的漁排浮屋分區(qū)明顯,包含前庭、前屋和后室,屋內(nèi)擺放著不少疍家人的老物件,充滿生活氣息,呈現(xiàn)了陵水疍家水上居住、水下養(yǎng)殖的獨特景觀。

繼續(xù)往前走,以漁為生的圖景在眼前鋪開。船是疍家人的立身之本,疍家人造船作舟歷史悠久。鋸、斧、鑿、墨斗、刨子……展柜中各式各樣的造船工具頗具質(zhì)感,帶著歲月留下的痕跡,F(xiàn)場有捲蓬艇、機船、燈光船等多種舟船模型,還有等比例還原的木船框架。造船的人員、工序及開船禁忌習俗等介紹十分詳盡。

耕海牧漁,是疍家人生活的奔頭。手工編織的魚簍和漁網(wǎng)、大小不一的魚鉤和螺叉、木質(zhì)水斗、魚標燈……透過一件件展品,可以看出海南疍家人的勤勞與智慧。其中,由一個瓷碗和四個螺殼制成的“叮當碗”造型別致,引得許多觀眾駐足觀賞。

制鹽和海上運輸,也曾是海南疍家人的生計與工作。綜合信息臺和制鹽工具,展示出古法制鹽工藝特點。自半空垂下的幕布上,呈現(xiàn)了疍民使用牛車在淺水灘涂之間運輸人員和漁獲的海上奇景,這也被稱為“牛車渡”。

此外,部分疍民還參與筑堤圍墾造田、種植水稻等農(nóng)耕活動,婦女有的以紡織為業(yè),F(xiàn)場展出了卷線機、竹梭、木尺等紡織工具。

圖片附件

海南疍家博物館展出的木船舵。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

圖片附件

疍家人使用的渡水葫蘆。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

圖片附件

便于攜帶出海的木枕。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

棲居?人生如歌,曲韻悠長

生于江海,居于舟船,是人們對疍家人棲居方式的第一印象。參觀“風情篇”第二單元“濱海而居”,觀眾會發(fā)現(xiàn),疍家人居住空間的演變,先后經(jīng)歷了水上船只、臨水窩棚、陸地樓房三個主要階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轉(zhuǎn)角處,月光的投影烘托著寫意的展示場景,疍家艇和疍家棚映入眼簾,船頭、屋外的親人相依偎,仿佛在訴說著疍家人在海上漂泊的不屈與頑強,以及對家的牽掛與思念。

“現(xiàn)在港灣里已經(jīng)見不到這種疍家棚了,博物館的這個還原度很高,讓我想起了童年時光。”新村疍家人鄭玉琴望著眼前的房屋造景,十分感慨。館內(nèi)的許多場景勾起了她的回憶。

移步換景后,空間變得開闊,布展者以中心展島的方式,運用多種展陳手段,立體呈現(xiàn)疍歌、服飾、節(jié)慶、婚禮、美食等疍家特色民俗文化。

疍家人重視春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在節(jié)日慶典上,疍家人仍保留著游神、拜祖、祭海等習俗。除了圖文介紹,展館空間中還設(shè)置了舞獅、飛龍等藝術(shù)裝置,以寫實或?qū)懸獾姆绞剑宫F(xiàn)疍家節(jié)慶活動中的特色文化元素。

現(xiàn)場關(guān)于疍家水上婚禮的造景十分“吸睛”,布展人員將盛大的“花艇迎新?對歌傳情”場面搬到觀眾眼前。船頭的新娘戴著頭冠,十分俏麗,觀眾可穿行于花艇間,感受水上婚禮的獨特和浪漫。

而船邊的幾座“人生舞臺”,依托現(xiàn)代藝術(shù)裝置和舞臺化展示定格人生片段。從天真無邪的孩童時期,依戀家人,到長大遇到心上人歡喜雀躍,再到出嫁前夕,姑嫂姐妹“哭嫁”“嘆家姐”,不舍家人,最后新娘上船出嫁,開啟人生新階段。這一系列場景視覺效果強烈,也在提醒著觀眾,許多文化現(xiàn)象正在消失。

白啰調(diào)、嘆家姐調(diào)、咕哩美調(diào)、木魚詩調(diào)……“疍歌”又稱“咸水歌”,是疍家人的情感載體,已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疍家人想好日(子)呀過,下到海南呀離開故鄉(xiāng),捲蓬艇子過海過洋,受海上呀幾多風呀浪……”婉轉(zhuǎn)動聽的疍歌傳入耳中,今年63歲的郭亞清在游覽時回憶起海上生活,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原為陵水新村疍民的他,在過去30多年間和妻子定居于三亞海邊漁村,疍歌承載著他內(nèi)心深處的鄉(xiāng)愁。

另一旁,“疍歌悠悠”虛擬演唱舞臺人氣火熱,觀眾站在指定位置,抓舉屏幕中的虛擬話筒,再選擇疍家帽或裹頭巾等裝飾,就能披著月光游蕩于水上,體驗錄制一首歌謠。

除此之外,現(xiàn)場還有多種互動方式。比如,觀眾可以點擊數(shù)字屏幕,按照提示操作,調(diào)動視、聽、觸等感官系統(tǒng),體驗“烹制”氣鼓魚粥、疍家糕、蠔蠣煎海鴨蛋等疍家美食,或通過玩問答游戲了解疍家的食之禮儀。

足跡?疍行四海,胸懷天下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許多疍家人上岸居住,置產(chǎn)興業(yè),告別過去浮生江海的漂泊日子,過上安定幸福的新生活。部分疍家人在聚居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文旅產(chǎn)業(yè),水上人家續(xù)寫傳奇。

在第三單元“疍家新貌”展區(qū),幾個大型現(xiàn)代藝術(shù)裝置構(gòu)筑空間,展示新時代疍家新氣象。半圓“貝殼式”展墻展現(xiàn)了上岸定居疍民村落和疍民學校的發(fā)展變遷,另有展墻展現(xiàn)疍民保衛(wèi)海疆的傳統(tǒng)。

場館內(nèi),深海網(wǎng)箱的空間裝置,體現(xiàn)了疍家漁業(yè)養(yǎng)殖從淺海走向深海,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升級的發(fā)展路徑。同時,布展人員利用纜車VR技術(shù)裝置、LED屏幕和數(shù)字沙盤,讓觀眾縱覽疍家風貌,了解陵水疍家文化旅游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該文化旅游區(qū)如何與南灣猴島等旅游景點互聯(lián)互通,使海南疍家博物館成為疍家文化旅游宣傳中心與文化樞紐。亮點紛呈的展陳內(nèi)容向觀眾遞出陵水疍家文化這張閃亮的名片。

除了中國疍家,世界上還有不少水上族群世代過著“以水為田、以舟為宅”的生活。第三部分“天下篇”——疍行四海,讓觀眾領(lǐng)略水上文化的遼闊。

有別于第一、第二部分沿展線參觀的方式,這部分內(nèi)容適合觀眾采用多屏交互查詢和沉浸式數(shù)字體驗的方式參觀,你可以坐下來,借助現(xiàn)場設(shè)備慢慢了解世界各地水上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從嶺南疍家、福佬疍家、客家疍家,到巴瑤族、洞里薩湖居民、岡維埃水村等,在場館里,你也可以一覽世界水上族群風俗風貌,一邊觀展一邊學知識、增見識。

中國疍家:本是浮生江?

“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宋人周去非對疍家如是定義。“浮生”二字,既寫實,又寫意,道盡疍家人的數(shù)千年意蘊。

疍家,曾廣泛活動于我國長江、嶺南、福建等地區(qū),是有著自己特殊歷史文化的水上族群。不同的歷史時期,疍家有“蜑”“巫蜑”“巴蜑”“蛋家”等不同稱呼,現(xiàn)已統(tǒng)稱為疍家。

圖片附件

陵水新村鎮(zhèn)海邊,一艘疍家漁船滿載而歸。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褪去那些美麗的意象,走進歷史深處,回望疍家人的數(shù)千年往事,看見的是江海之上那不沉的疍舟,以及不屈的疍家人身影。

向下滑動閱讀全文

↓↓↓

圖片附件

2023年10月9日海南日報B03版版面圖

“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彼稳酥苋シ菍ΟD家如是定義。“浮生”二字,既寫實,又寫意,道盡疍家人的數(shù)千年意蘊。

疍家,曾廣泛活動于我國長江、嶺南、福建等地區(qū),是有著自己特殊歷史文化的水上族群。不同的歷史時期,疍家有“蜑”“巫蜑”“巴蜑”“蛋家”等不同稱呼,現(xiàn)已統(tǒng)稱為疍家。

褪去那些美麗的意象,走進歷史深處,回望疍家人的數(shù)千年往事,看見的是江海之上那不沉的疍舟,以及不屈的疍家人身影。

圖片附件

陵水新村鎮(zhèn)海邊,一艘疍家漁船滿載而歸。

時光:源遠流長 千年傳承

江中,海中,歷史長河中,何處是漂泊無定疍家人的來處?何時是疍家先祖離岸下水之時?

歷史滿是歧義和復雜,解碼歷史的真相需要深入研究并理解不同的觀點和證據(jù)。對于缺乏本族群文字記載的疍家歷史更是如此。關(guān)于今天嶺南疍家的源起,學界提出兩說,一說北疍南遷,一說本土起源。

古代鄂、川、湘、黔地區(qū)的水上居民,史籍中多寫作蜑人,今天多稱作北蜑,從先秦至宋代,均有不同指稱。先秦時期,他們被稱為“巫蜑”,兩漢時稱“巫蠻”,三國時稱“誕”,兩晉南北朝時稱“夷蜑”“蠻蜑”,隋唐五代則多稱作“巴蜑”“蜑”。從這些名稱中也可以看出,這些蜑民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上游地區(qū),且長期被視為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

出生于海南文昌的學者陳序經(jīng)是最早系統(tǒng)研究疍家歷史文化的人,他在1946年出版的《疍民的研究》一書中提出:“唐代兵威較盛,版圖較廣,故四川、兩湖的蜑民,或被政府之征伐,或同化于漢族。此外,也許有了不少向南遷徙,其結(jié)果是,在宋代的疍民,所聚居的地方,多在兩廣一帶。”

陳序經(jīng)的北疍南遷說后來得到不少學者的認可,但近年來,部分學者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其認為北南疍家并不同源,今天嶺南的疍家起源,得從堆滿貝殼的貝丘遺址說起,得從駱越遺民中找尋線索,得從攫蚌采珠的鮫人中探尋脈絡(luò)。

學者吳永章在《疍民歷史文化與資料》一書中提出,嶺南疍民源于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的嶺南貝丘遺址的貝丘先民。貝丘遺址反映漁撈活動在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嶺南沿海沿江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量貝丘遺址,如廣東東莞蠔崗、園洲貝丘遺址,廣西南寧邕江流域的貝丘遺址等。

貝丘先民的后代演變?yōu)橄惹刂翝h代“斷發(fā)文身”的“越人”,漢晉時期的“鮫人”,漢唐時期的“采珠民”。隋唐以后, 史料中嶺南疍民的記載逐漸增多,而長江流域的疍民則鮮有記錄。

圖片附件

陵水疍家歷史船舶航行簽證簿與證書。

分布:泛舟江海 逐水而居

沒上岸之前,疍家人以船為家,生老病死,一生都在船上度過,漁港中搖搖晃晃的船連成了他們的社會,一艘艘浮在水面,看似無根卻相互勾連的船就是他們的家園。

和陸上居民一樣,疍家人的棲居地并非一成不變,在歷史的遷徙中,疍家人的分布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蚴菨O獲減少,或是人口增多,他們不得不漂泊他鄉(xiāng)以求生存,因而形成“大分散”的格局,但他們又渴望安定,期望彼此依靠,所以往往聚集而居,形成“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歷史上,珠江三角洲曾長期是嶺南疍民人口最為集中的區(qū)域。據(jù)《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東晉時期廣州以南一帶有包含疍民在內(nèi)的人口達5萬多人,頗成規(guī)模!稄V州府志》記載,南宋末年新會疍民參加崖門水戰(zhàn)的數(shù)量也在萬人之上。蘇東坡在南貶惠州的路途中見到了“床床避漏幽人屋,浦浦移家蜑子船”的景象。

珠江三角洲就像一個圓心,疍家人遷徙的路徑沿著江海的航道向四周擴散,促使廣東疍家又與當?shù)氐目图、福佬等民系進行文化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疍家民系。在今天的海南三亞、陵水,廣西北海等地,還能找到十分明顯的疍家漁村,他們操著粵語,甚至能準確說出自己的祖先來自廣東順德、陽江等地。

圖片附件

站在渡船頂棚的三亞疍家人。楊威勝 攝

明清以來,隨著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疍家人遷徙的一個趨勢就是向城鎮(zhèn)等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方集中。疍家雖以船為家,但從海中所獲取的物品,并不能完全滿足日常所需。為了更方便地以漁獲交換生活物品,疍家人便習慣于向城鎮(zhèn)的港灣靠攏,進而形成固定的聚居區(qū)。

特別是在明初,為了加強對疍民的管理、方便收稅,朝廷在內(nèi)陸河湖及沿海地區(qū)設(shè)置征收漁稅的機構(gòu)——河泊所。據(jù)統(tǒng)計,明初在廣東設(shè)立了眾多河泊所,其中廣州府多達8個,廉州府、雷州府各有2個到3個,其他府分別有4個到5個。

河泊所的設(shè)立,加強了對逐水而居的疍民的管理,其后河泊所雖有廢除,但這種加強管理的趨勢并沒有減弱,疍家人逐水而居的遷徙步伐開始放緩,另一個遷徙的方向——上岸,開始逐漸活躍起來,成為一代代疍家人的追求。

精神:不沉的船 不屈的人

古代封建社會,絕大多數(shù)疍民一直是被壓迫者、被剝削者,只能在水上生活,不準在陸上定居,更不準讀書、識字、應(yīng)考、做官,甚至通婚也有限制。

從艱辛中一路走來的疍家人,如同海上的船,歷經(jīng)驚濤駭浪而不沉。當無以維持生計時,他們或嘗試耕田種稻,或取珠采貝換取錢糧,或用海水曬鹽發(fā)展鹽業(yè),有的還利用疍船在渡口或海峽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如萬歷《瓊州府志》記載,考生要渡瓊州海峽北上參加科舉考試,“乃其渡海,率皆蛋航賈舶,帆檣不飾,樓櫓不堅,卒遇風濤,全舟而沒者,往往有之”。

到了近代,一些富裕起來的疍民更有闖蕩開拓的精神,他們以新式武器武裝船只,跨越重洋開展外貿(mào)活動。清咸豐《順德縣志》記載:“(疍戶)積有余資,則造拖風船,備炮械,載資出洋,返則聚泊陳村!

不向命運屈服的身影常有,但在古代封建社會,幸運兒畢竟是極少數(shù)。今天我們談起疍家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悠揚的咸水歌和俏麗的水上姑娘,甚至把他們浪漫地呼作“海上吉普賽人”。實際上,歷史上疍家人的真實生活與這些美麗的意象并不匹配,且不說出沒風波的危險,較高的文盲率、患病率和嬰兒死亡率,折射出他們的生存困境。

上岸,安安穩(wěn)穩(wěn)地生活,成為一代又一代疍家人的追求。

講述香港一戶疍家人奮斗故事的電影《浮城大亨》,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赤腳。電影主角上岸讀書因為赤腳被嘲笑,穿著木屐為生計奔波,后來登堂入室穿起皮鞋,到最后又赤腳回到船上找回母親。

其實,疍家人長期生活在船上,如果穿鞋,工作生活反倒不方便。穿上鞋,就意味著告別了船和水。但向船和水告別的過程,同樣充滿著艱辛與不易。珠三角地區(qū)曾流傳民謠:“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腳唔準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爛艇,茫茫大海葬尸骸!

為了上岸,近代以來疍家人有的受雇于岸上人家,有的只能從事別人不愿意從事的臟活累活,如民國時期徐珂所著《清稗類鈔》中記述:“(疍人)間有置宅于陸者,然亦不業(yè)商賈,不事工作,習于賤役,異于平民!睍械倪@幾句輕描淡寫,可能就是許多疍家人艱難生活的真實寫照。

直到新中國成立,疍家人才真正贏得了平等的權(quán)利。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后回國途經(jīng)廣州,專門關(guān)心過問水上居民境況,并乘船視察水上居民情況,明確指示要逐步幫助水上居民上岸定居,解決其就業(yè)和教育問題。此后,疍家人開始大規(guī)模上岸定居,翻開了生活的新篇章。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攝

海南疍家:漲海伏波馭舟來

疍家,原本古族,因世居水上,素不受編戶之囿,遂水而居,哪里有魚哪里漂。他們不僅行蹤不定,也不為人注意,故史上相對默默無聞。這給了解研究其歷史發(fā)展,尤其是遷徙、分布與現(xiàn)狀造成了一定困難。海南疍家,也是這樣的情況,加之一直以來研究海南疍家者寡,欲以有限材料細說海南疍家難矣,今輯其要而述之。

圖片附件

海南疍家人駕駛牛車在海邊運輸漁獲。楊威勝 攝

向下滑動閱讀全文

↓↓↓

圖片附件

2023年10月9日海南日報B04/B13版版面圖

疍家,原本古族,因世居水上,素不受編戶之囿,遂水而居,哪里有魚哪里漂。他們不僅行蹤不定,也不為人注意,故史上相對默默無聞。這給了解研究其歷史發(fā)展,尤其是遷徙、分布與現(xiàn)狀造成了一定困難。海南疍家,也是這樣的情況,加之一直以來研究海南疍家者寡,欲以有限材料細說海南疍家難矣,今輯其要而述之。文\本刊特約撰稿 陳江

圖片附件

海南疍家人駕駛牛車在海邊運輸漁獲。楊威勝 攝

趕海拾貝?雕鱗避蛟

疍家,今指世居江河湖海的水上族群。要了解海南疍家的歷史,得從早期海南水上居民講起。

史前時期,海南已有沿江濱海而居之人,他們主要分布在昌化江流域的昌江、東方和海南島東南沿海。其中,舊石器時代海南的人類,主要集中在昌化江流域,考古人員2006年在位于昌江南陽河(昌化江支流)第二階地上的混雅嶺、燕窩嶺采集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制石器,2012年又在昌化江下游支流錢鐵洞發(fā)掘出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年代約為2萬年前。其時的昌化江流域自然生態(tài)優(yōu)越,江里有魚蝦可捕,山里有豬、狗、牛、鹿可獵。1992年至1993年,考古人員在三亞落筆洞發(fā)現(xiàn)了1萬多年前的古人類牙齒化石及為數(shù)不少的舊石器,從密集的螺、蛤類水生物堆積來看,漁獵是當時海南先民的主要生計之一。新石器時代遺址方面,海南已發(fā)現(xiàn)三亞的英墩貝丘遺址,東方的新街大橋沙丘遺址、江邊鄉(xiāng)老村遺址,陵水的蓮子灣遺址、橋山遺址、石貢遺址、移輦沙丘遺址,萬寧的踏頭沙丘遺址。從這些遺址揭示的文化內(nèi)涵來看,當時海南先民濱江傍海而居,獵漁拾貝仍是其主要生計。

春秋戰(zhàn)國之際,疍稱“但”,主要活動在內(nèi)陸。斯時,海南也步入了古國時代。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海南有“雕題”“離耳”“儋耳”之國。其中,“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晉人郭璞對其有詳考,注“離耳國”曰:“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不食五谷,但噉蚌及藷藇也”;注“雕題國”曰:“點湼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傳說題魚鱗于身入水捕魚,可以避蛟龍。由此可見,當時海南島上已有人泛海而漁。另有《尚書·禹貢》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奔创呵飸(zhàn)國之際,海南先民身穿花花綠綠的島服,帶著名布“織貝”及桔柚等熱帶水果,泛舟去中原進貢。

圖片附件

立于臨高海邊的魚課碑。資料圖

漲海推舟?伏波而來

傳統(tǒng)的說法,疍家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清人范端昂在《粵中見聞錄》中云:“秦時屠睢將五軍臨粵,肆行殘暴,粵人不服。多逃入?yún)脖≈校c魚鱉同處。蜓,即叢薄中之遺民也,世以舟為居,無土著,不事耕織,惟捕魚及裝載為業(yè),善泅水”。“粵人”,即越人也。

秦時海南為象郡外繳,亦屬百越之地,雖與雷州半島隔著瓊州海峽,然船朝發(fā)而夕至。這一時期有無北岸的越人遁入,我們不得而知,但秦人過海登島者當不在少數(shù)。明正德《瓊臺志》載:“今瓊?cè)诵惺广~錢,猶用六數(shù),以六文為一錢,六十文為一兩,六百文為一貫。又田禾以六把為半擔,十二把為一擔,亦用六數(shù),皆秦舊俗也!睆拿耖g習俗推測,秦時海南已有疍家先民在活動。

漢代至南北朝,南海稱“漲!。漢代,內(nèi)陸人口遷入海南,主要發(fā)生于南越呂嘉叛亂及漢兩伏波將軍遠征海南前后。漢人甫一登島,就被海南先民開發(fā)出來的豐富的海洋風物吸引住了,以至朝廷在海南設(shè)郡縣時,也以其命名。如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首設(shè)的珠崖郡及其下轄的紫貝縣、玳瑁縣。關(guān)于珠崖,《漢書·武帝本紀》載:“崖岸之邊出真珠,故曰珠崖。”南海采珠,由來已久,尤在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盛行。三國《南州異物志》載:“合浦民,善游采珠,兒年十余歲便教入水……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蔽鲿x《博物志》載:“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費機織,其眼能泣出珠!卑l(fā)展至宋元,采珠已成疍家專屬職業(yè),疍家一度名曰“珠戶”。

漢郡縣設(shè)立后,海南島與內(nèi)陸的交通更為順暢。絕大多數(shù)疍家先民跟隨漢人順風順水南下,但也有因特殊情況而來的。影響較大的是東晉末年盧循之亂,他兵敗交州(時轄今粵西、海南、廣西及越南一部)后,余部遁入南海,以水為生,稱“盧亭”“盧亭戶”“盧余”,成為史上的一支疍人。明《嶺南叢述》載:“大奚山,三十六嶼,在莞邑海中,水邊巖穴,多居屹蠻種類,或傳系盧循遺種,今名盧亭,亦曰盧馀!比缃,“盧亭”被疍家人視為始祖。

通海夷道?疍舶緊隨

入隋,嶺南疍家終于現(xiàn)身正史,時稱“蜑”。隋與唐,南海仍稱“漲!,但同時也啟用?“南海”“朱崖!敝Q。唐時,朝廷開始重視對疍戶的管理,實行“記丁輸課”,所以此后疍家頻頻見諸文字資料,如柳宗元《嶺南節(jié)度使饗軍堂記》:“公與監(jiān)軍使,肅上賓,延群僚,將校士吏,咸次于位;苌蚜Y衣,胡夷蜑蠻,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蹦菚r海上對外貿(mào)易興起,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載,時有“廣州通海夷道”,起廣州,出珠江,經(jīng)海南島往東南亞,再西出馬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抵達斯里蘭卡和印度半島南端,從印度洋至波斯灣的奧巴拉港和巴士拉港,最后沿幼發(fā)拉底河一路航行至巴格達,全長1.4萬公里。這是第一條有明確記載的貫穿中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其時,通海夷道上帆影點點,為此朝廷特在廣州設(shè)市舶使以管理之。宋及元,各對外貿(mào)易港口皆設(shè)專門的管理機構(gòu)市舶司。當時穿梭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mào)易船中,有疍艇緊隨。宋代趙汝適在《諸蕃志》中云:“瓊山、澄邁、臨高、文昌、樂會,皆有市舶。于舶舟之中分三等,上等為舶,中等為包頭,下等名疍舶。至則津務(wù)申州,差官打量丈尺,有經(jīng)冊以格稅錢,本州官吏兵卒仰此以贍!

宋代,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南海航路變得更加繁忙。往返于這條航路上的疍舶,繼續(xù)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進入元代,海南紡織業(yè)發(fā)達,黃道婆把海南先進的紡織技術(shù)帶至松江,使江南機杼大行,進而“衣被天下”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當時海南紡織品對外貿(mào)易的情況,卻鮮有人知。

宋末元初,有個旅行家叫汪大淵,他曾兩度出游東南亞等地,寫了一本《島夷志略》,在書中列舉了所到之地的“貿(mào)易之貨”。從書中記載可知,當時東南亞一帶與海南有貨物貿(mào)易往來的地方多達十幾個。書中提到的“海南布”“海南占城布”“海南巫崙布”“巫崙八節(jié)那澗布”都來自海南。毋庸置疑,元代海南與東南亞保持著密切的海上貿(mào)易關(guān)系,海南的布匹等貨物,在疍舶等商船的運送下,遠銷今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地。

正由于疍戶擅長舟楫販運,故宋代又被朝廷編入行伍送糧!端问贰り悎蜃袅袀鳌酚涊d,瓊州“與雷、化、高、太平四州水路接近。堯叟因規(guī)度移四州民租米輸于場,第令瓊州遣蜑兵具舟自取,人以為便”。至元代,海南的水師也與疍家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正德《瓊臺志》載:“收宋末祥興敗兵,置鎮(zhèn)設(shè)官,管領(lǐng)海防……籍占城降人為兵,立其首領(lǐng)麻林為總管,降四品印信,世襲。后俱為蛋(疍)人!

與民雜居?融合成歌

明代,海南的疍家進入了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期。據(jù)正德《瓊臺志》記載,正德七年(1512年),整個海南有疍家1913戶,并列出了各縣戶數(shù)。這是有史以來對海南疍家最詳細的一次統(tǒng)計。茲因明代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朝廷登記戶籍以作為征稅、征兵和派遣官員的依據(jù),戶籍種類一旦確定,不會輕易更改,子孫后代要世襲職業(yè),疍戶亦不免。

清代,官方未對海南疍家戶數(shù)、人口進行完整統(tǒng)計,稽康熙《瓊州府志》,只見順治九年(1652年)的“崖州浮疍五千九百四十四丁”“澄邁黎、灶、疍戶三千一百一十三丁”兩條記載;道光《瓊州府志》雖有粗略記載,卻與相關(guān)戶籍合在了一起,從中分不出疍戶數(shù)量。綜合各方面資料,清代前期,海南疍家并無多大變化,但到了清中期,隨著雍正皇帝廢除賤籍制度,海南疍家迎來轉(zhuǎn)折點!妒雷趹椈实凼ビ枴ぞ砥摺と缮陾l》載:“蜑戶本屬良民,無可輕賤摒棄之處,且彼輸納魚課,與齊民一體,安得因地方積習強為區(qū)別,而使之飄蕩靡寧乎?著該督撫等轉(zhuǎn)飭有司,通行曉諭,凡無力之蜑戶,聽其在船自便,不必強令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棲身者,準其在于近水村莊居住,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以便稽查,勢豪土棍不得借端欺凌驅(qū)逐,并令有司勸諭蜑戶,開墾荒地,播種力田,共為務(wù)本之人,以副朕一視同仁之至意!贝酥I一出,疍家不僅享有岸住或船居的自由,還獲得了一視同仁的待遇。從此,疍家與漢、黎雜居,促進了海南民族大融合。

至清末民初,許多上岸居住的疍家人已適應(yīng)了陸地生活環(huán)境,融入了當?shù)刈迦。最明顯之處,一是部分史上曾為疍家聚居地的地方,難覓疍戶蹤影,海口的攀丹村,地處南渡江與美舍河之濱,古稱蕃疍、番誕,唐宋之際為疍家聚落,自宋代名臣唐震入居后,長期受漢文化影響,原有習俗逐漸隱沒,唯一留下的,是上丹、中丹、下丹這些疍家人的習慣叫法。二是部分疍家被同化日久,逐漸忘了曾為疍家或已不被人視為疍家。最典型的例子是臨高美良、美夏(上喊)和新盈港、調(diào)樓港(下喊)地區(qū)被當?shù)卦挿Q為“喊家”的漁民。歷史上,臨高素為疍家聚居地,除方志記載外,在新盈的頭咀和調(diào)樓發(fā)現(xiàn)的清代魚課碑,記錄了疍家事宜,幾方面資料,都表明了疍家與“喊家”的密切關(guān)系。“喊家”或已漸忘過往,但仍有許多人未忘自己的疍家身份。昌江海尾村的疍家,全來自臨高,無論是語言還是生活方式,都與臨高“喊家”無異。迄今,那里的人既自視為疍家,也被人認為是疍家。

應(yīng)該這么說,至民國,海南的疍家已完成向近現(xiàn)代水上族群過渡。他們遍布海南島沿海各主要港口,留在船上仍為疍,長期岸居則已為漁家。時至今日,疍家和其他族群的融合越來越明顯。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從歷史的角度看,海南的疍、漁素為一家,他們身份雖異,但同居一地、同耕一片海,同唱古老的咸水歌、哩哩美、調(diào)聲,性相近,心相通,一直和睦相處……

海南訪疍記——新館落成,龍躉歸海矣

陵水黎族自治縣東南處,有個南灣半島,形似仙人拋出的神錨,在半島前端勾出兩個潟湖: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其中,新村潟湖是陵水疍家的主要聚居區(qū)。

此前,新村已去過多次。20世紀70年代前,新村一帶的疍家人,一半生活在船上,一半住在海邊的疍棚里。70年代末,不知何人先在潟湖里搭起了漁排,用于放養(yǎng)活魚,后又開起海鮮店。新村的對面是南灣猴島,上島必經(jīng)漁排。登排,網(wǎng)箱里皆是各種各樣的魚類,喜歡即撈。待其烹齊,即在食軒上邊觀海景邊食之,好生快意。就這樣,漁排自然而然成了新村一景。20世紀90年代,政府為改善疍民生活,給地蓋房,疍棚慢慢消失,漁排漸漸興起,最后形成了海南最大的水上疍家聚落。

圖片附件

滿載魚料的疍家船舶。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

我第一次上新村漁排印象深刻。也是20世紀90年代,那時我還在南京工作,去南灣猴島時被陵水的朋友拉上了漁排。船家見客到,即遞來抄網(wǎng)。拿到抄網(wǎng),撈魚心切,掄起抄網(wǎng)便猛撈,誰知一桿子剛?cè)胨,就重重打到了東西,知是網(wǎng)到了魚,便用力往上抬,無奈網(wǎng)沉,根本抬不起,方呼大物,大魚躥起,在水面上翻身擺尾,濺起海水打濕了網(wǎng)箱邊一干人。這恐是平生見到最大的一條龍躉了,問船家,說有三百來斤,是他這輩子釣到最大的石斑魚。因喜歡又自豪,船家將龍躉放入漁排后,不宰不賣,只好好養(yǎng)著供客人觀賞。一場人魚相驚,讓我喜歡上了新村漁排和那魚。此后,每去新村,必去探那龍躉,后聽船老大說,龍躉已作為種魚在養(yǎng),視為鎮(zhèn)排之魚。

海南境內(nèi)的史前文化,在新村潟湖、黎安潟湖一帶分布較多,有蓮子灣、內(nèi)角、石貢、橋山等多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這表明新村自古便居住著以海為生的人類,這也是后來新村一直是海南疍家活動中心地帶的原因。返瓊工作后,在新村、黎安考古之際,仍念念不忘那龍躉,時不時上漁排一探。

2023年9月22日,海南疍家博物館在新村落成開放,受邀前往參加開館儀式,乘開館之前的空隙又上了漁排,不料未見龍躉,船老大也不在。大驚,盯著漁排上的小伙追問。小船東趕來笑盈盈地對我說,其父已去疍家博物館,并言:“那魚,陪伴父親和漁排二十多年,多少人想買他都不肯,他在魚都不會有事。只是昨天聽說疍家博物館要開了,不知怎的,父親竟在老龍躉那坐了一宵。然后一早跟我說,博物館開了,我們疍家人有了好去處,那龍躉也該放歸大海了。他知道您會來,特別囑咐我:告訴老館長,龍躉歸大海了!”

是的,疍家人以海為生,但絕非一味向海索取,他們時常感念大海,捕到珍貴魚類及哺卵期海魚時,都會將其放歸大海。

海南疍家博物館落戶陵水新村,無論從疍家的歷史淵源來看,還是從海南疍家文化的繼承發(fā)展來看,都是非常理想且有發(fā)展前途的。但博物館籌建時,并無一件館藏文物。家徒四壁卻要策劃出個琳瑯滿目的展覽,有多難不言而喻。故受托策展后,我們第一步便是環(huán)島做疍家歷史文化調(diào)研與全島文物摸底。調(diào)研從三亞開始,然后西行東方,再順著環(huán)島高速到昌江、儋州、臨高、?凇⑽牟、瓊海等市縣疍家的主要聚居地。每到一處,我都將至深的印象記下來,美其名曰《海南訪疍記》。其記,皆為疍家的平凡人與尋常事,但每人背后皆有故事,每事均有歷史,雖是一點一滴,卻代表了海南疍家勤勞刻苦的族群性格和勇敢奮進的精神氣質(zhì)。陵水是最后一站,走訪之際不曾記,蓋其乃海南疍家博物館之選址,當時博物館未成,展覽尚在策劃中。通過環(huán)島調(diào)研,我們對疍家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也對疍家文物進行了全面摸底,更慶幸的是,陵水縣委、縣政府對疍家博物館非常重視,各職能部門和建設(shè)方又十分務(wù)實,請專家與專業(yè)公司進行策展布展,并在全省范圍內(nèi)征集文物,終使博物館順利建成、展覽如期舉辦,而老龍躉也在這個時候重歸了大海。

既諸事如愿,《海南訪疍記》也該收尾了。

海南疍家居所和生產(chǎn)工具:

船屋一體向海生

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zhèn)的潟湖內(nèi),密集分布著許多船屋,這里是400多戶疍家人的家。裹挾著咸味的微風吹過,為船屋上埋頭整理網(wǎng)箱的人們送去絲絲清涼。突然,一陣馬達的轟鳴聲響起,只見狹窄的潟湖水道上,一艘艘交通船駛過,激起的水花甚至飛濺到了鱗次櫛比的船屋上。

圖片附件

陵水新村潟湖上的一排疍家漁排。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疍家人臨水而居,對他們而言,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的功能早已超出交通工具和生產(chǎn)工具的范疇。

向下滑動閱讀全文

↓↓↓

圖片附件

2023年10月9日海南日報B05版版面圖

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zhèn)的潟湖內(nèi),密集分布著許多船屋,這里是400多戶疍家人的家。裹挾著咸味的微風吹過,為船屋上埋頭整理網(wǎng)箱的人們送去絲絲清涼。突然,一陣馬達的轟鳴聲響起,只見狹窄的潟湖水道上,一艘艘交通船駛過,激起的水花甚至飛濺到了鱗次櫛比的船屋上。

疍家人臨水而居,對他們而言,船就是屋,屋就是船,一艘船的功能早已超出交通工具和生產(chǎn)工具的范疇。

圖片附件

陵水新村潟湖上的一排疍家漁排。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疍家漁排:別具一格的“海上村莊”

每天都回船屋上看看,找老朋友們聊聊天,是新村鎮(zhèn)海鷹村村民李志明堅持多年的習慣。年過六旬的李志明自小就跟著父母常年居住在船屋上,過著捕魚捉蝦、踏浪逐槳的生活。

有水系就有水上人。在海南,像李志明這樣的“水上人”常被稱為“疍家人”。他們棲居于水上,以捕魚、運輸、養(yǎng)殖為生,形成了與陸上居民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對此,《廣州雜錄》記載稱:“疍戶以舟為宅,捕魚為業(yè),或編篷瀕水而居”。

“所有的船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鄉(xiāng)村,這是我沒想到也沒見過的。他們很神秘,我對這里的文化很著迷!”陵水疍家船屋及其所承載的文化讓中國日報社外籍專家Jamal Leron Branford驚嘆不已。

在新村潟湖里,一間間疍家船屋毗鄰而建。人們從岸上去往船屋,必須坐船。船屋連成片,片又連成村,儼然是漂浮的“海上村莊”。

這些用木板、泡沫搭建的船屋也被當?shù)厝朔Q作“漁排”!28年前我從父輩手上接手了這個漁排,當時我用了很好的木頭進行重建,一室一廳一廚房足夠一家人居住使用!毙麓彐(zhèn)海燕村村民邢益詩介紹,建造漁排需使用厚長耐水的平直木板構(gòu)架出一個個框格,木板固定在泡沫球上,框框相扣,再用鐵絲或粗尼龍繩固定建好“地基”;長條形、開放式的屋檐下用上好的木頭制作地板,刷上黃油漆,擺上簡易桌椅,就是疍家人閑時或躺或坐的納涼處。

圖片附件

海南疍家博物館展出的疍家漁排內(nèi)部模型。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海南日報記者走進邢益詩家的漁排,發(fā)現(xiàn)里面空間不大,卻處處顯出主人的匠心。最上一級是用木板搭建的居室,居室是客廳、臥室兩用,隔開的小空間是溫馨的臥室,開放式的客廳內(nèi)電視機、健身器材等一應(yīng)俱全;比居室矮一級,有一個面積較小的臺子直對著網(wǎng)箱,上面擺放著茶臺,這是邢家人待客的“議事堂”;居室旁的小隔間,是一個簡易廚房,平時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出自這里。

小小漁排,空間不大,卻承載著疍家人的溫暖記憶!皟簳r我們放學回到家,拿上魚鉤坐在屋檐下,不一會兒就能釣到許多魚,用清水簡單烹飪,家里的晚餐就有著落了,飯后聽奶奶唱咸水歌,學習疍家繡,特別快樂!焙z棿宕迕、陵水疍家漁排協(xié)會秘書長李小丹回憶道,對于頑皮的男生,依水而建的漁排是玩捉迷藏的好去處,他們隨便一個下潛,就能讓同伴尋覓良久。

疍家棚:水上人家的早期居所

“疍家人臨水筑居的歷史源遠流長,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漁排,以前是疍家棚屋!绷晁D家漁排協(xié)會會長郭玉光說。

據(jù)了解,清雍正以前,船就是疍家人的居所,朝廷不允許疍家人建造房屋。雍正年間,疍家人獲準臨水而居,疍家棚應(yīng)運而生。

圖片附件

歷史上的海南疍家棚。楊威勝 攝

“疍家泛指我國沿海水上居民,他們主要生活在珠三角、粵西沿海,閩東沿海和閩江流域,閩南廈門鷺江和泉州晉江流域,其他閩、粵、桂、瓊、浙沿海地區(qū)亦有分布。海南疍家人居住的棚屋一般被稱為‘疍家棚’,主要是離水的干欄式建筑!焙D鲜〔┪镳^原館長陳江認為,海南的疍家棚最早出現(xiàn)于清末民初時期,?、三亞、陵水、臨高等地都有分布,除了臨海而建的疍家棚,還有一些疍家棚建在內(nèi)河附近,?诘拿郎岷、南渡江附近都曾有疍家棚分布,新中國成立初期海南多地建有大量疍家棚。

“聽父輩們說,他們最早在新村潟湖建疍家棚,主要是為了順應(yīng)出海捕魚的實際需求,臨水而居,方便自家的漁船泊靠。早期的疍家棚是非常簡陋的,最初以?吭诎哆叢荒艹龊W鳂I(yè)的舊船為居所,后來搭建竹木結(jié)構(gòu)的簡易高腳棚,原材料多為易得、價廉的木頭。”郭玉光回憶道。

傳統(tǒng)的疍家棚一般都是傍岸臨水架設(shè),半懸于水上,底部以結(jié)實牢靠的木頭為樁,用羊角木、牛筋木、黃牛婆木、石夾木、麻黃木等防腐防水的木料直插水底,搭成穩(wěn)固的平架。平架上面是用竹木搭壘成的簡易單層居所,常見的造型為四方圍三角頂,普遍采用椰子葉交叉編織成的席片作外圍,棚頂以茅草覆蓋遮擋,門窗則由削扁的竹片編織而成。疍家棚大都門朝水開,這樣便于人員登船、下船。

疍家棚不僅建筑風格有特色,它的設(shè)計也充分體現(xiàn)了疍家人的智慧?紤]到風浪因素,疍家棚往往都不是很高大,從地板到棚子圍墻頂端的高度基本上在2.3米到2.5米之間。三角形的屋頂,往往做成30度角的傾斜面!拔蓓斝倍忍,容易被臺風吹走;太低有失美觀,人也住得壓抑;坡度太平,則容易導致滲水漏水,非常有講究! 陳江說。

生產(chǎn)方式:從出海捕撈到網(wǎng)箱養(yǎng)殖

清光緒《崖州志》記載:“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樓港瀕海諸處,男子罕事農(nóng)桑,惟緝麻為網(wǎng)罟,以漁為生,子孫世守其業(yè)!背龊2遏~,是疍家人的傳統(tǒng)生產(chǎn)方式,也是他們維持生計的重要手段。不過,隨著漁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的進步,網(wǎng)箱養(yǎng)殖成為更多疍家人的選擇。

9月19日,看著在網(wǎng)箱中暢游的一條條鯛魚,邢益詩臉上帶著笑意。經(jīng)過10個多月的精心養(yǎng)殖,年底他將迎來收獲季。

每天早上起床后,邢益詩夫婦會準備好餌料,逐一給42個網(wǎng)箱中的魚投放餌料,緊接著,他們還要檢查每個網(wǎng)箱的清潔度,及時把不干凈的網(wǎng)箱拉出水面清洗!耙粋網(wǎng)箱大約有3萬到4萬尾魚苗,基本上都是每年4月放苗,12月至次年5月陸續(xù)收獲,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有幾十萬元收入!毙弦嬖娬f,雖然日復一日從事養(yǎng)殖很辛苦,但養(yǎng)殖已成為他家主要的收入來源。

目前,海鮮養(yǎng)殖是海南疍家人的重要產(chǎn)業(yè)。漁排的網(wǎng)箱內(nèi),龍蝦、石斑魚等名貴海鮮在他們的精心照料下,成為國人海鮮大餐的重要來源。

“最早的疍家海鮮養(yǎng)殖,是因為疍家人出海捕撈漁獲較多一時無法售完,就暫養(yǎng)等待好時機賣個好價錢。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外先進養(yǎng)殖技術(shù)的傳入,不少海南疍家人開始嘗試養(yǎng)殖章紅魚等!崩钚〉ふf,她的父親是村里有名的海運能手,經(jīng)常收購章紅魚等海鮮銷往東南亞國家。

聊起漁排上的生產(chǎn)生活,郭玉光打開了話匣子。“疍家兒郎都喜水,以前,他們常三五成群去海里抓好看的熱帶魚,抓到了就立即前往收購點銷售,往往一條鮮活的熱帶魚可以賣3元到5元,一周忙下來也能賺20元到30元零花錢!惫窆馔嘎,新村潟湖內(nèi)本來設(shè)置了8個養(yǎng)殖區(qū),出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要,目前養(yǎng)殖區(qū)數(shù)量已減至4個。

“我是疍家人,真的很勤奮,每天都出!焙咂鹉棠探痰寞D家咸水歌,看著穿梭于水道上的漁船,李小丹眼中充滿了希冀。

按照客觀、公正、公開的原則,本條信息受業(yè)主方委托獨家指定在中國建設(shè)招標網(wǎng) www.rovf.cn 發(fā)布

注冊會員 享受貼心服務(wù)

標訊查詢服務(wù)

讓您全面及時掌握全國各省市擬建、報批、立項、施工在建項目的項目信息。

幫您跟對合適的項目、找對準確的負責人、全面掌握各項目的業(yè)主單位、設(shè)計院、總包單位、施工企業(yè)的項目 經(jīng)理、項目負責人的詳細聯(lián)系方式。

幫您第一時間獲得全國項目業(yè)主、招標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購中心發(fā)布的招標、中標項目信息。

標訊定制服務(wù)

根據(jù)您的關(guān)注重點定制項目,從海量項目中篩選出符合您要求和標準的工程并及時找出關(guān)鍵負責人和聯(lián)系方式。

根據(jù)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機、電子郵箱及時反饋項目進展情況。

咨詢熱線:4000-156-001
意 見
反 饋
在 線
溝 通